|
浅论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为例
□申晓晨
摘要:《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是维克多·帕帕奈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颇具争议性的著作中,他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即设计师应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该文从为了多数人的设计、综合的设计、基于功能的设计、可持续的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何为帕帕奈克笔下“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维克多·帕帕奈克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设计伦理
维克多·帕帕奈克是美国重要的设计师、设计伦理家和设计教育家之一。他的重要并不体现在引领时代潮流或设计出多么惊世骇俗的设计作品,而在于引导众人从一个一直被忽视却又无比重要的角度看待设计,即伦理的角度。
帕帕奈克认为,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也曾说过:“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①对于设计师而言,选择怎样的设计道路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在帕帕奈克的眼中,设计不再是一个中性词,因为设计师的设计能够直接地对世界造成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设计作品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还是更坏?能够改变世界还是毁灭世界?是为众生还是谋私利?类似的问题不断地出现在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著作中。这本著作的标题即是帕帕奈克极力倡导的设计准则: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事实上,世界本身并没有真实与虚假之分,每一件设计作品都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中。虽然世界没有真假之分,但是人的需要有真假之辨,而设计最初始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故此,我们可以把为真实的需要进行的设计称作“真实的设计”,把为虚假的需要进行的设计定义为“虚假的设计”。在帕帕奈克看来,真实的设计是为了多数人的需要,而非为了少数人的需要;是综合的,而非片面的;是功能的,而非形式的;是可持续的,而非短暂的。
一、为了多数人的设计
在消费文化时代,一些设计师容易被金钱蒙蔽双眼。帕帕奈克在著作中以占有社会财富的数量为基本依据对“多数人”与“少数人”作出了界定。所谓“少数人”,是指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能为设计师提供高额的回报,并因此吸引大量设计师为满足他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甚至奢侈生活的需要进行设计。设计师为他们设计出比普通人更华丽的衣装、更豪华的汽车,却全然不顾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仍穿不到暖和的衣服,仍只能赤着双脚走过漫长的道路。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人是弱者,他们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富裕的经济实力,也无法为设计师提供高额的回报。基于市场经济法则,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服务,而非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设计。因而只有少量的设计师会考虑到多数人对于生活的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哪怕这才是这个世界所真正需要的设计。
从伦理的角度看,设计出一辆能在山村泥地里正常行驶的汽车要比设计出几十辆外形不同、功能平平的汽车有意义得多。为了这些在某方面处于弱势,却对生活有迫切需要的人进行设计,正是设计师出于伦理考虑的职责。
二、综合的设计
罗伯特·林德纳在其著作《为反叛立法》中提出了一个“局限三角”的理论。他认为,“人类被一个铁三角围绕着,那种形状的构成对于他们的种族而言才是真正的牢笼”。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生物局限、环境局限和死亡局限。而人类“所有的努力和抗争都是要解除这几点对我们的包围”,设计亦然。设计若仅仅考虑这三角中的某一方面,就会带来难以估计的可怕后果。如美国20 世纪60、70 年代设计的汽车。早期的汽车的确使人们超越了三角牢笼中的一面墙——生物的局限,使人们超越了自己双腿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和极限距离。然而,如果设计师仅仅考虑这一方面,就会忽略死亡局限与环境局限,并最终使人们突破生物局限的喜悦被更深的恐惧笼罩。仅考虑生物局限会加固死亡局限。当时的汽车设计只考虑如何更快,却没有考虑到如何更安全。据统计,在当时的美国,汽车导致平均每年5 万人死于非命。而且,这并非设计师由于技术局限做不到的事情,而是设计师明明能做到,却出于经济成本等考虑不想做的事情。
“1971 年,底特律的发言人说,能耐得住时速10 英里撞击的保险杠将使每辆汽车的价格提高500 美元,且将需要3 年到5 年的时间去生产。”②可事实上,林德纳花了14 美元,用了大约1 小时进行研究、制作和改装,随后驾着自己改装的汽车以15 英里的时速冲向参议院大楼,车与楼都毫发无损。
因此,真实的设计应是考虑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它应当兼顾生物局限、死亡局限与环境局限三大要素,并最终服务于人们最真实的需要。
三、为了功能的设计
凡·德·维尔德亦提出:“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是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③
帕帕奈克的观点与此一脉相承。他否定单纯为了形式而进行的设计,因为设计品中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往往是其功能。并且,单纯追求形式创新在他的眼中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当所有的限制被拿走时,设计和艺术容易变成一种对于新奇的永无止境的追逐,最终,为了求新而求新就会变成唯一的标准。而这会导致设计人才与资源的浪费,对真实的世界并无太多益处。
当然,帕帕奈克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当时还有很多人食不饱、穿不暖,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不应拿有限的资源做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而现在,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提升,人们对于设计品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获得审美愉悦确实变成了很多人对于生活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美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功能。
四、可持续的设计
“由于每隔几年就换汽车,我们就可能会把任何事物都看作可以用完就扔的东西……扔掉了家具、交通工具、衣服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我们会觉得婚姻(以及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扔掉的。”④这便是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面巾纸文化”。这是一种提倡用完即扔的文化,它可以不断地满足人们的新鲜感,但这种愉悦要以大量的资源浪费为代价。然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可以承载的垃圾也是有限的。不幸的是,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只考虑当下的愉悦,却不考虑后代安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我们的后代同我们一样有权利生活在一个生态良好且衣食无忧的世界中。为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可持续这一因素。如,设计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设计能使种子在沙漠中发芽的器械,等等。帕帕奈克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在,人们已经对此有了足够的重视。如,德国就专门为此立法,其《废物法》规定:凡是能利用的东西绝不要让它成为废物,无法避免的废弃品就要重新加以利用。并且,“再循环计划”已在欧洲和北美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此,我们应反对一次性用品,并提倡回收利用。
结语
事实上,帕帕奈克所提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很激进,他所倡导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属于理想国的设计,他眼中的设计师是无比高尚的存在。他的这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具有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永远会有人得到更好的,也有人得到更坏的。而有责任的设计师绝不会只为其中已经享有更好生活的人设计,更会利用他们的设计让那些生活不那么好的人过得好一点。
注释:
①徐飞.人文精神是现代设计的指南针.大众文艺,2011(5).
②④(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中信出版社,2013.
③张霞“. 标准化”论争的历史境遇与价值.美术,2011(4).
参考文献:
[1]倪峰.维克多·佩帕尼克的真实世界.装饰,2006(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金币 +6
|